财政司司长陈茂波:如果紧扣内地的"内循环",香港经济仍可大幅回复生气
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网志谈恢复经济关键
2020年10月25日
踏入第四季度,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受控,却还是未能断尾。面对挥之不去的疫情,大家在小心防疫的前提下,都探索能放松生活的空间,例如到郊野公园走走、在本地酒店staycation,酒楼食肆也逐渐回复人气。这些有限度的出行与消费,为餐饮、商店、运输与服务行业带来喘息空间,但整体的经济气氛、商场人流及消费等,还是受到很大遏抑。特别是刚公布的失业率升到6.4%,是16年来的高位,就业市场承受着相当沉重的压力。大家心底里也在踌躇经济何时才好转?我们如何才能走出低谷?我们看到了曙光吗?
细看拉动本港经济的「三头马车」,本港第三季的经济或许已处于低位整固的阶段。内地经济持续迅速复苏可说是支持本港经济的主要力量。过去十年,内地是本港最大的商品出口地和来源地(分别占本港商品出口54%及进口47%)。内地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4.9%,单计9月份以美元计价出口升9.9%、入口升13.2%。这两组数字也预示,本港第三季的外贸表现很大机会将跟随改善。虽然本港商品出口已连续六个季度呈负增长,惟跌幅已由5月份的7.4%收窄到8月份的2.3%,预计即将公布的9月份出口数字会呈可观改善。
在消费方面,私人消费已连跌四个季度,跌幅由去年下半年约3%,扩大到今年第二季的14.2%,虽然同期政府消费开支持续增加,增幅由约6%扩大到接近10% ,但只能轻微缓减私人消费下跌对整体经济的影响。踏入9月,随着疫情有所放缓,社交距离措施逐步放宽,不少市民增加出行及消费,私人消费表现正逐步改善。至于固定资投方面,整体市场的态度仍然维持观望。
总体而言,按目前情况评估,已连续四个季度陷入萎缩的本港经济,目前仍未摆脱衰退的格局,惟第三季生产总值的跌幅,相比于今年头两季均下跌约9%的情况,应会有显著的改善,而这亦跟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。在内地经济回复动力及本港的消费气氛逐步改善下,倘若本地的疫情持续受控,经济收缩的压力可望略为纾缓。
不过,经济数据毕竟只能勾划出几个主要特定环节的情况,对于市民在生活中的实际体会,便犹如在天气报告中的「平均气温」与实际生活中「体感温度」的分别,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始终才是最切身的感受。如果看本港最新的失业率,这个体感温度显然比宏观经济情况冷得多。7至9月份失业率上到6.4%的16年来高位,比前次高0.3个百分点。受疫情直接冲击的零售、住宿及膳食服务业等消费及旅游相关的行业,失业率更弹升0.8个百分点,上到11.7%。综观今年来的情况,失业率由去年底的3.3%升至今年第三季的6.4%,同期就业不足率由1.2%升至3.8%。这里反映的是在社会暴力冲击后、疫情的重创下,本港目前正面对的严峻境况。
在这个大背景下,大家也不禁问,经济何时见曙光?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很复杂,但也可以很简单。与本港经贸关系最密切的内地,疫情已稳定受控、经济在持续好转,如果能恢复两地的人员和商贸畅通往来,紧扣内地的「内循环」,那么即使因疫情等关系「外循环」暂时受阻,我们的经济仍可大幅回复生气。但比较复杂、同时又是关键的是,如何能确保本地的新冠肺炎疫情能控制在令两地人民都感到安心、可以随意相互通行的状态。我们当然希望尽量缩短市民承受经济压力的时间,因而自疫情发生以来,政府已投入了逾三千亿元推出多项支援措施,可以说是相当大的规模。但运用有限公共资源的援助,始终难以长期持续,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经济中的实际困境。因此,从这角度考虑,针对不同范围、目标群体的强制检测,以至是大规模强制检测,是必不可少的防疫工具,这不但有利于控制疫情,更是为恢复经济活动、为缓减打工仔及企业经济压力创造条件。香港作为一个细小、外向型的经济体,这个国际城市一直以来拥有相对大的经济活动、人流、物流和资金流,很大程度有赖于与内地及世界各地保持高度的商贸互动及人员流通。有效管控疫情,彻底清理本地的感染个案,才能真正营造有利经济恢复的环境。
来源:香港政府新闻网 以上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0月25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
关心香港未来,
就关注香港梦(微信ID:HongKongeverything)